《四五花洞》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,虽然它的诞生时间和创作人至今仍无法考证清楚,但这部戏剧的名字却早已成为京剧历史中的一段传奇。最初,这出戏并没有叫《四五花洞》,它的原名只是《五花洞》,这也是一出十分荒诞且充满神怪色彩的滑稽剧。剧中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,讲述了宋代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夫妻,因时运不济,决定离开家乡去找他们的亲兄弟武松。可是,他们在途中遇到了五毒精的幻化,使得真假难辨,场面一度混乱不堪。于是,他们前往阳谷县县令胡大炮处求助,但胡大炮一时无法解决这件真假难分的官司,最终案件上诉到了包拯那里。说到包拯,这位大宋唯一的法官似乎在处理一切案件时都能打破常规,最终他请来了张天师,才镇压了这些妖怪,化解了这场危机。
最初,这出戏的演绎并不如人意,情节也显得杂乱无章,逻辑不清。例如,剧中原本有两对角色—武大郎与潘金莲的真假形象,后来在情节发展中逐渐增加,最后形成了四对角色。如果一共演出四对真假角色,这就成了“四五花洞”,若有八对,那便叫“八五花洞”,这种不断扩大的阵容给剧情增加了不少复杂性。然而,梅兰芳的见解让这一切发生了转折,他曾在某次演出时指出:“这不对,假角色不管多少,真角色只有一个才是合理的。”梅先生的这个见解被认为是有道理的,毕竟,真假难辨的设定确实会让人感到混乱。
展开剩余73%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部剧的演绎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。1931年6月,上海杜家祠堂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,四大名旦——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齐聚一堂,同台演绎《四五花洞》。值得一提的是,高庆奎饰演张天师,金少山饰演包拯,这场演出至今被视为经典。
“四大名旦”不仅在台上合作过,还一同灌制了《四五花洞》的唱片。这张唱片的诞生背后,有一位关键人物——梅花馆主郑子褒。郑子褒在上海的评剧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他曾主编《半月戏剧》《十日谈》等多种戏剧刊物,也曾在长城唱片公司担任经理,负责过梅兰芳、杨小楼合作的《霸王别姬》等唱片的录制。正是他的提议促成了“四大名旦”共同灌制《四五花洞》唱片。
然而,唱片的制作过程中可不简单。首先,唱片的时长有限,每面只有3分15秒,按戏曲的演绎方式,真假潘金莲分别由两位演员演绎,而每句台词都要轮流唱。可是,唱片的时长并不允许如此重复,而且这种演绎方式很难突出每位演员的特长。经过反复商议,最终决定让每个人独唱一句,各自的唱词和腔调也不尽相同,这样既能展现各自的风格,又避免了重复。
接着,最棘手的问题便是角色的排名。梅兰芳显然是第一位的,但程砚秋此时正当红,应该排第二;荀慧生声势日增,第三的位置似乎理应属于他;至于尚小云,虽然年纪较大,但怎么也不愿意排最后。此时,郑子褒心思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名牌,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至于演唱的顺序,梅兰芳自然是第一个,程砚秋则有些迟疑,因为他当时有其他事务要处理,基本不参与录音,但他最终同意了。荀慧生和尚小云也各自有意见,经过郑子褒的巧妙斡旋,最终大家达成了妥协,唱片的录制得以顺利进行。
在1932年1月11日,唱片终于在北平录制完成,1933年5月正式发行。四位演员站在收音机前,齐声念道:“咳,这是从哪里说起……”然后依次唱出自己的部分,最终合唱“十三咳”。这张唱片一经推出,便风靡一时,被誉为京剧唱片中的珍品。人们不仅通过这张唱片领略到“四大名旦”各自的艺术魅力,也使得“四大名旦”的名号更加深入人心。
今天看来,围绕这张唱片产生的争执,实质上是源于名誉的争夺。荀慧生和尚小云都认为,如果自己唱最后一句,那么在“四大名旦”中的地位就会被确定为最后一位。与之相对,程砚秋显得淡泊名利,他并不在意自己在唱片中的排名。事实上,无论排名如何,公众心里自有一杆秤,程砚秋在“四大名旦”中的地位毋庸置疑,他始终是梅兰芳之后的京剧首席旦角。
这张《四五花洞》的唱片,实则超越了一张普通的录音制品,它成为了京剧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,展现了“四大名旦”在同一个唱段中的艺术风采,至今仍被视为京剧唱片中的瑰宝。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